清爽凉快的秋风又起,乡村的各类作物也相继成熟,满眼都是丰收的喜悦,一年一度的秋收大幕也即将缓缓拉开。 儿时的乡村家家户户的耕地较多,人均都得有一亩半左右,人口多的一家将近十亩多。村庄的土地因地势不同,土质也不近相同。村东是黏土地,适宜种谷物、高粱之类,村南、村西、村北以沙土地居多,适宜种花生、玉米、豆类等,另外东山、南山上还有一部分山地,适合栽种白薯、芝麻等作物。勤劳的人们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从春种到秋收,每一天都辛勤地劳作,而这片深厚的土地也以无私的情怀施以馈赠,养育着一方的人们。 记忆里,家乡的秋收就像是一场轰轰烈烈争分夺秒的竞赛,人们按作物成熟时间排好先后收获的顺序,忙碌地一刻都耽误不得,亦称作忙秋。每年的中秋前后,各种作物便在秋风的渲染下,披上了成熟的颜色,散发着甘甜的馨香。先是玉米、花生等主要作物成熟。秋风刮地玉米的干叶子哗啦哗作响,成熟的玉米吐着紫红的须子,咧嘴露出雪白或金黄的玉米粒子。大人们赶着车,将牲口拴在地头的草丛旁,然后挎上筐子,顺着玉米秧垄,挨个掰下成熟饱满的玉米。那些成熟的玉米连皮都有一斤多沉,不一会儿就将筐装满,沉甸甸的让人走不动路。得赶紧抓时间掰回去,不然后面各种作物就得延误时间。玉米拉回家,堆放在院子内的场地上或门口前,一家人围坐,夜以继日地剥去玉米棒子的外皮,光鲜亮丽的玉米便呈现在人们眼前,像是镶嵌的珍珠一般。剥完外皮后,将玉米装进粮囤,只等慢慢风干保存了。 玉米收完,便是花生,这两样作物可都是人们秋收的重头戏,因为播种的主要作物就是它们,玉米能解决温饱,花生能解决吃油和经济来源问题。人们在顺便下地的空当儿,察看了花生秧的长势,拔出几撮看看花生果粒成熟度,好决定哪天开始收。收花生的这天,也是一家老小坐车到了地里,男劳力用大镐在前面刨,将花生连泥带土翻出来,刨出几垄后,家里的老人、妇女们便顺着秧垄抖落花生秧上的泥土,将干净的花生秧平铺在地上晾晒,孩子们则在一边捡掉落的花生蛋。刨花生时,泥土的清香便在地间弥漫开来,一些蚂蚱、蝈蝈之类的昆虫则被惊地跳将出来,逃向草丛中去。孩子们干得累了,便索性躺在花生秧上,抬头看天上的白云变幻着形状。临近中午快饿了,大人们找来些玉米秸杆,挖个土坑点着,然后将花生果放在里面烤,不一会儿,便冒出了滋滋的香气。等到吃完,大人孩子嘴角、手上全是黑乎乎的,少不得一场相互玩笑,清脆爽朗的笑声在秋风中传出老远老远。花生在地里晾晒几日后,便可以拉到家。家家户户挑灯夜战,将花生果从秧上摔下来,堆成一个大堆,然后再打好场,一人用锹将花生送进簸箕,另一个用力抡开甩出去,随着哗哗声响,尘土飞扬间,花生秧叶便和花生果分离。将干净饱满的花生收进笼子,也要上房装进粮仓之中。秋天艳阳之下,农村家家户户的屋顶之上小山似粮囤便形成了一道喜人而又壮观的的风景。 等玉米、花生之类的主要作物收完,秋收便已进行了大半,剩下的就是谷子、豆子、高粱、白薯等杂粮作物了,人们或利用务工回来的间隙抢收,或是专门下地,将这些作物按成熟顺序收回,就像完成一道作业工序一般的,紧张忙碌而又有条不紊。等到秋粮收得差不多,大人们将剩下庄稼的秸杆和地垄上的桑条也陆续收割回家。孩子们也趁着放学或周末的空当,去地里捡拾落下的花生、玉米等,用来勤工俭学,或是帮大人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收秋的时节,大街上、机耕路上全是来往的牲畜车辆和行人,叮当的铃声、人喊马叫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乡村秋收交响曲。 现如今,时过境迁,家乡那边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可用的耕地越来越少了。到秋天时,原来秋收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难得一见了,充满希望与欢乐的秋收味道只能在回忆中慢慢品味了。
|